当前位置:首页 > 晋中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以赣县胡村舞龙活动为例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docx

admin8个月前 (09-29)晋中产业信息19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以赣县胡村舞龙活动为例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docx

  2018-09-06发布于上海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以赣县胡村舞龙活动为例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docx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以赣县胡村舞龙活动为例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

  PAGE PAGE VI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s economy advances into the times for high speed of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realiz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whole social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ode are in a great change. And folk sporting cultures from the agriculture society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meet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our society chang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on folk sports culture, especially to the villages of folk sports cultural change. This paper mainl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case study, field investigation, section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restor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o dancing dragon activities of HuCun for empirical research, tries to find the rule of folk sports cultural chang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y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Before urbanization, HuCun Village dragon dance activities a kind of Sacrificial Rite with strong religious colour;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s the authority of managing the HuCun Village dragon activities; dragon activities have the function of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mfort, identity, economic and regulatory. Dragon activities in this period, regardless of the form or consequence, is preferable the meet the needs of the villagers production and living, and carry out very prosperously. Compared to activity before urbanization, HuCun Village dragon activities during urbanization have changed in different degrees whether in the form, content and meaning.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activities at this time was that it changed with the times reflecting in simplifying the dragon dance ceremony, villagers ‘autonomous organization-the dragon managing the activity, emphasizing on the function of economic and identities. From the case studies, urban village supplies the necessary field for the development HuCun Village dragon activities, and the Collective memory provides the realistic variability and historical continuity for the folk sports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The case of HuCun Village states that folk sports activities to some extent, is a ritual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emony. First of all, from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folk sports is an act following the mode and the perform. Secondly, from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ction the behavior , the folk sports have surreal meaning and purpose. Thirdly, from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 of the folk sports, it is a symbol system to express the meaning behind the behavior, and depend on the mode of behavior to construct this sense. It is the ceremony that provides the spiritual motive force for HuCun Village dragon activ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5)Based on the changes of folk sports culture in villages , It shows that the Village membership provides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ty and a strong exclusiveness, village group autonomy provides a solid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for HuCun Village dragon activ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thinks: Folk sports culture in the modern development proces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sports with the help of local resources and non-governmental forces, which perhaps is also a Public Choice and Development Way Advocated to develop fork sports. In human society, the organization is essential to achieve the established objectives, organizations have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dapt and implement,folk sports organizations is the glue and organizer to carry out the folk sports culture. Therefore, we must vigorously develop the levels of autonomy folk sports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trend of making a joint effort to build great culture power and realize modernization, It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for folk sports culture to take the road of modernization, Therefore, folk sports culture should conform to modern social and cultural trends, and take the modern road. Under the tread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fundamental way out of the folk sports should expand or increase their own cultural connotations, re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structure in social change to adapt to the changed or being changed cultural needs of the cultural subjectivity, then to meet the cultural needs of the community more better. , therefore, Folk sports should be effective in changing the form, content and meaning, particularly transforming the meaning of structure,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ubjects, then to develop the folk sports culture healthily and prosperously. Keywords: Villages; Folk sports culture; Dragon dance;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I HYPERLINK \l _bookmark0 目 录 V HYPERLINK \l _bookmark1 1.选题背景与意义 1 HYPERLINK \l _bookmark2 1.1 选题背景 1 HYPERLINK \l _bookmark3 1.2 选题意义 1 HYPERLINK \l _bookmark4 1.2.1 现实意义2 HYPERLINK \l _bookmark5 1.2.2 理论意义2 HYPERLINK \l _bookmark6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 HYPERLINK \l _bookmark7 2.1 研究对象 3 HYPERLINK \l _bookmark8 2.2 研究方法 3 HYPERLINK \l _bookmark9 2.2.1 文献资料法3 HYPERLINK \l _bookmark10 2.2.2 个案研究法3 HYPERLINK \l _bookmark11 2.2.3 田野调查法4 HYPERLINK \l _bookmark12 2.2.4 剖面分析法4 HYPERLINK \l _bookmark13 2.2.5 历史复原法4 HYPERLINK \l _bookmark14 3 研究综述 5 HYPERLINK \l _bookmark15 3.1 民俗体育研究现状 5 HYPERLINK \l _bookmark16 3.1.1 研究领域5 HYPERLINK \l _bookmark17 3.1.2 研究视角11 HYPERLINK \l _bookmark18 3.2 城中村研究现状 12 HYPERLINK \l _bookmark19 3.3 文献述评 13 HYPERLINK \l _bookmark20 4 胡村舞龙变迁的个案考察 14 HYPERLINK \l _bookmark21 4.1 田野工作地点概述 14 HYPERLINK \l _bookmark22 4.1.1 城市化以前胡村概况14 HYPERLINK \l _bookmark23 4.1.2 城市化时期胡村概况 15 HYPERLINK \l _bookmark24 4.2 胡村舞龙的历史变迁 15 HYPERLINK \l _bookmark25 4.2.1 城市化以前胡村舞龙的概况 16 HYPERLINK \l _bookmark26 4.2.2 城市化时期胡村舞龙的概况20 HYPERLINK \l _bookmark27 4.3 演变成“城中村”后,胡村舞龙红火开展的原因分析 24 HYPERLINK \l _bookmark28 4.3.1 “城中村”为胡村舞龙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域 24 HYPERLINK \l _bookmark29 4.3.2 集体记忆为胡村舞 龙 活 动 在城中村的开展提供了历史的连续性 HYPERLINK \l _bookmark29 和现实的变异性25 HYPERLINK \l _bookmark30 4.3.3 仪式为胡村舞龙活动在城中村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内驱力 26 HYPERLINK \l _bookmark31 4.3.4 村籍为胡村舞 龙 活 动 在城中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认同感和强 HYPERLINK \l _bookmark31 烈的排他性27 HYPERLINK \l _bookmark32 4.3.5 村小组自治为胡村舞 龙 活 动 在城中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 HYPERLINK \l _bookmark32 基础28 HYPERLINK \l _bookmark33 5 胡村舞龙对今后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启示 30 HYPERLINK \l _bookmark34 5.1 本土性资源是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必须品30 HYPERLINK \l _bookmark35 5.2 民俗体育组织是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关键30 HYPERLINK \l _bookmark36 5.3 意义结构的重构是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31 HYPERLINK \l _bookmark37 5.4 在文化强国视阈下走现代化的道路是民俗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2 HYPERLINK \l _bookmark38 6 结论与建议 33 HYPERLINK \l _bookmark39 6.1 结论 33 HYPERLINK \l _bookmark40 6.2 建议 34 HYPERLINK \l _bookmark41 参考文献35 HYPERLINK \l _bookmark42 致 谢 40 “城中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 PAGE PAGE 1 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 选题背景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剧烈地转型期,正在高速地从乡土中国转变为城市中 国,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中国。据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2011 年我国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 50%,超越了农村人口。在新的 21 世纪中,全国各 族人民正在努力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民俗 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现巨大的危机。因此,对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研究也就 显得格外地重要和紧迫。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深刻 地意识到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5 年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 《关于申报头部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等文件,2011 年 2 月 25 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提出对于我国优秀的 传统体育要加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1]2011 年下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 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提出增 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战略, 向文化强国进军。[2] 基于上述背景,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再也不能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仅仅肤 浅地研究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后果,而应该也必须加强民俗体育文化在社会变迁 过程中动态规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即系统地研究民俗体育文化变迁整体 的和实际的过程,尤其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我国特有的城中村及其民俗体育文化变 迁的研究。只有这样,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研究才有价值,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的需要,才能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1.2 选题意义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S].2011-02. 2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EB/OL]. HYPERLINK / ,2011-10-25. 硕士学 硕士学位论文 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当前社会宏观的背景下,通过对一个“城中村”舞龙活动的总体考 察,试图突破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在“大政府,小社会”的视角下,把民 俗体育文化发展问题的解决理所当然地归之于政府。由此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 一旦某个地区的民俗体育发展出了问题,公众首先想到的就是把问题解决的目光 投向政府。有感于此,本研究希望从民俗体育在城中村的发展现实和路径上寻找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民间模式和个案例证,以期为当下民俗体育文化的重 构和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有借鉴意 义的个案研究。 理论意义 (1)首次研究“城中村”的民俗体育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民俗体育文化和 城中村的基础理论研究。 (2)从人类学的视角,借鉴相关理论,对民俗体育文化中的仪式进行再认识, 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民俗体育文化。 (3)拓展个案研究的视野,过往的个案往往侧重于面向过去的传统和民俗的 内在因素,本研究则更偏向于建构与创新的生成性因素。 “城中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列维.斯特劳斯曾指出,人类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的历史。所以,为了探 寻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已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单位内来 进行。目前,国内对于个案的探讨大都集中于纯村落或是城镇化的社区,而对于 介于城市和农村的“城中村”尚无个案考察。因此,本文以胡村舞龙作为研究对 象。笔者以胡村舞龙作为研究对象有以下优势:一是胡村舞龙历史悠久而且一直 延续至今,尤其在演变成为“城中村”之后,胡村舞龙活动仍红火的开展。这便 于描述在社会变迁的视野下胡村舞龙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迁和个性特征;二是笔 者具有人类学者许烺光先生所说的“边缘人”的特色。胡村是笔者爱人的家乡, 笔者岳父、岳母至今还在胡村生活。这种“既是调查村,又不是调查村人”的边 缘人特征,为本人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提供了“既长于外来者,又长于本地人”的 方便。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体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和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期刊 论文与学术专著等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笔者在田野 调查期间查阅了相关的族谱等相关历史文献。 个案研究法 本研究选定胡村舞龙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虽然该个案不一定具有典型的代表 性,但是城中村作为由村落发展至城市的一个“桥梁”,是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 独特而又普遍的现象。以“城中村”——胡村舞龙作为个案考察对象,是我国民 俗体育文化在城市化发展大趋势下必然而又必需的研究。因此,笔者力求将个案 至于国家与地方、历史与现代以及文化主体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深度描写,以期能 够从中发现一些有规律性、普通性的问题,进而为分析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硕士学 硕士学位论文 田野调查法 本研究以笔者的爱人所在胡村作为田野工作地点,以该村的舞龙为个案,全 面考察胡村舞龙的历史变迁,以期达到解释的真实。在田野调查地,采用访谈法, 对民众进行无结构访谈,同时也访谈了我国民俗体育界的专家和地方体育和文化 管理部门的官员。 剖面分析法 剖面分析法是目前用于研究文化变迁中蕞流行的方法。它是试图通过观察在 时间上的某一点上社会中人们行为、信仰与态度的变异范围来推断变迁的进程。 [1]本文通过对胡村城市化前后,舞龙活动中村民行为、信仰和态度等变迁的分析 所得出的胡村舞龙活动未来变迁的进程运用的就是剖面分析法。 历史复原法 历史复原法是依赖于文献记载的资料、考古学记录,还依赖于报道人的回忆 以复原过去的历史。本文在对城市化以前胡村舞龙变迁的考察中就采用了历史复 原法对那时期的舞龙活动进行复原。 1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M].何瑞福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89. “城中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 3 研究综述 通过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进入中国知网,分别以民俗体育和城中村为关键 词,查阅 1979 年-2011 年 12 月 16 日的中国学术期刊网文章,民俗体育研究的 文章共 415 篇,城中村研究的文章共 4049 篇。其中,民俗体育研究期刊论文 377 篇,民俗体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37 篇,民俗体育研究博士论文 1 篇,60%以上的 文章于 2009 年-2011 年发表。通过梳理,发现民俗体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 以下几方面: 3.1 民俗体育研究现状 研究领域 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和诠释 当下,我国民俗体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体育的概念、功能和特 征等方面。由于民俗体育的内涵和外延极其宽泛,目前对于民俗体育的概念还没 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认清什么是民俗体育对发展民俗体育是极其重要的。近年 来,许多学者都试图厘清民俗体育概念。余万予等在《对中华民俗体育的初步研 究》(2000)一文中认为 :民俗体育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依赖民俗节日发展, 并在一定时空范围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1]张鲁雅 在《论民问体育的内涵、外延与作用》(2001)一文中认为:民俗体育是民俗活 动中的体育。[2]谢军等在《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 (2007)一文中认为 :民俗体育是指人民群众(民间庶民百姓)在社会生活中 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体育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体育语言、行为、心 理上的集体习惯。[3]涂传飞等在《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 概念及其关系辨析》(2007)一文中从俗的视角对民俗体育进行系统的剖析,认 为:民俗体育是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 的传统体育文化体,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4]陈红新等在《也 1余万予.对中华民俗休育的初步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0. 2张鲁雅.论民问体育的内涵、外延与作用〔A].论民族传统体育〔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3 谢军 , 陈少坚 , 林晓英 . 闽 台 民 俗 体 育 文 化 的 渊 源 及 其 在 两 岸 关 系 中 的 作 用 [J]. 武 汉 体 育 学 院 学 报.2007,41(7):6-9. 4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 学报,2007,41(8):24-31. 硕士学 硕士学位论文 PAGE PAGE 6 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概念及其关系》(2008)一文中通 过整合民俗事项和生活整体研究,认为: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 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 传统体育活动。[1]王俊奇在《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概 念及其关系》(2008)一文中通过对民间体育和民俗体育中民的深入分析,认为: 民俗体育是指那些与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 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具有集体性、传承性 和模式性特点。[2]还有的学者通过哲学视角试图认识民俗体育的本原。刘旻航等 在《民俗体育认知研究》(2010)一文中通过借鉴洛克的经验论哲学,对民俗体 育的感知、反省进行剖析,从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以及观念中的第 1 性质和第 2 性质认知、理解、提高对民俗体育的认识,以期能够更好地对民俗体育进行传承 和保护。[3] 上述从不同视角对民俗体育概念的种种认识和争论极大地促进了民俗 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民俗体育的特征和功能,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涂传飞等在 《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2005)一文中首先从民俗学的视角对民俗体育的特 征进行论述,认为:民俗体育具有内部和外部特征,其中内部特征主要有竞技性、 娱乐性、依附性、民族的差异性和全人类共通性等,外部特征主要包括历史性、 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观赏性等方面。[4]接着涂传飞在《社会再生产机制: 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报告》 (2011)一文中又从人类学视角对民俗体育的历史作用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民 俗体育是一种社会再生产机制,即是一种社会经济再生产机制、教育再生产机制、 社会心理再生产机制、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社会心理再生产机制、社会秩序再 生产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民俗体育认识和实践重新审视,提出民俗体育应该是 一个文化体,建构社会秩序的功能才是民俗体育发展过程中蕞重要而又蕞核心的 功能,结合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认为民俗体育的发展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转换其 功能,走综合化发展的路径。[5]王若光等在《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 (2011)一文中通过对民俗体育功能历史演进的分析,认为:现代化以来,民俗 体育的诸多功能随现代社会的变奏而得到了自然演进,主要体现在规范、健康、 经济、娱乐、维系、信仰6个方面,民俗体育功能现代化的演变则表明源于民众 1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等同志商榷[J]. 体育学刊,2008,15(4):8-10. 2王俊奇.也谈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同志商榷 [J] .体育学刊,2008(9):101-104. 3刘旻航,付玉坤.民俗体育认知[J].体育学刊,2010,17(1):84-87. 4涂传飞,余万予.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6-9. 5涂传飞.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报告.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1):19-23. “城中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 日常生活的民俗体育会自然而然地随着现代社会的演变而变化,具有不可替代而 又独特的作用。[1] 此外,还有学者对构建民俗体育学提出建议。王俊奇在《关于民俗体育的概 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 ———兼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必要性》(2007)一文中从 民俗体育在当代社会的地位、民俗体育学的概念、民俗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 系、民俗体育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旨在廓清对民俗体育的一些模糊认识。 同时提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设想,对民俗体育的走向及其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2]柯玲等在《中华民俗体育学探略》(2008)一文中通过对民俗和体育理论和实 践、学科发展的分析以及目前国内民俗体育学界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研究成果 出发,认为:建立民俗体育学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民俗体育学可以体育学为 基础,民俗体育事项为研究对象,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极大地丰富体育学 和民俗学的内涵。[3]纵观国内已有的民俗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 成果,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成果,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俗体育的基础理论研 究,为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指导。 对民俗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日趋衰微,为此众多学 者纷纷建言献策。胡娟在《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以龙舟竞渡为例》(2008)一 文中通过湖北荆州龙舟的考察,试图探析现实生活中民俗体育发展的路径和形 式,认为民俗体育在当下发展仍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有基础并不等于好的发 展,民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性的各种机制,提出民俗体育现实发展的路径应 该走竞技化、社会表演之路。同时,民俗体育自身也应该完善传承体制、传承行 为理性化。[4]李红梅等在《论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发展》(2008)一文中通过分析 民俗体育非物质层面,认为:民俗体育现代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俗体育 的现代化首先应从认识入手,对民俗体育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必 要的改造,突破原有的思想观念,提高民俗体育文化自信、开放的心态,用与时 俱进的心态发展民俗体育。[5]张国栋等在《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08)一文中认为:民俗体育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当下各式各样的民俗体育活 动增加,但是在现实中出现了传承无力、功利化的趋向。因此,对待民俗体育应 该重新挖掘整理、提高民众的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等才能够使民俗体育在 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6]饶永辉等在《新语境下的民俗体育文化发展》 1王若光,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24-28. 2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兼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必要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 报,2007,24(2):16-20. 3柯玲,邵荣.中华民俗体育学探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760-762. 4胡娟.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以龙舟竞渡为例[J].体育科学.2008,28(4):84-96. 5李红梅.论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6):34-36. 6张国栋,刘坚,等.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4-7. 硕士学 硕士学位论文 5郑国华 5郑国华.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PAGE 8 (2010)一文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十一五” 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分析,结合当下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认为我国的民 俗体育的发展应把民俗体育的传承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同时注意不同民俗体育事 项的民俗体育传承人的甄别,走产业化的道路但又必须做到“人无我有”和适度 的原则,有意识地拓展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文化空间。[1] 王俊奇在《民俗体育 在推动“阳光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2010)一文中认为:在学校推行“阳光 体育运动”中,应该注意引入具有丰富学生娱乐生活、健康意义、教育意义的民 俗体育内容,充分汲其前人的智慧,获得现实观照,使之利于教育、利于学生健 康成长,为实现“少年强则国家强”的伟大教育目标而努力奋斗。[2]黄晓东在《海 洋民俗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之我见——以舟山为例》(2010)一文中通过对舟山群 岛海洋民俗体育的分析和调查,认为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融入旅游,无论是对海洋 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还是对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3]王琳在《晋中 民俗体育特征及其发展途径研究》(2011)一文中通过对晋中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的研究,发现晋中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家族性、团体性等特征,富有晋商和戏曲方 面的元素。因此,认为晋中民俗体育当下的发展应走进校园、改革民俗体育技术 使之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创新民间社火和开发红色体育资源走产业化的道路。[4] 总结已有的民俗体育对策研究成果,发现目前我国对于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主要 集中在走现代体育的路径、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和走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化之路 等方面。 对民俗体育的个案研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文 化资源。而要想真正地认识清楚民俗体育文化,对每一个子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 则显得必不可少。当下,民俗体育学界对个案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成 果。郑国华在《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2007)一文中通过对 富禄村和平安村的社会学考察,认为必须发展壮大民间体育组织的力量,引导民 族传统体育走综合化发展道路。[5]戴维红在《自组织视野下民俗体育的演化 以莆田车鼓为例》(2008)一文中通过借鉴自组织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 法、实地考察法等对莆田车鼓的历史脉络进行详细地分析,探索莆田车鼓演化的 动因、关键、路径、方式等,试图通过对莆田车鼓个案的窥视促进民俗体育的可 1 饶永辉 , 郎勇春 , 等 . 新 语境下的民俗体育文化发展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43(6):101-106. 2王俊奇,吴舒婷.民俗体育在推动“阳光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运动.2010(5):54-56. 3 黄晓东 . 海洋民俗体育文化 融入旅游之我见 —— 以 舟 山 为 例 [J].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 人文科学 版).2010,27(2):15-18. 4王琳.晋中民俗体育特征及其发展途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17-119. “城中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 PAGE PAGE 10 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1]朗勇春等在《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的现代流变》(2009)一文中以江西永新盾牌舞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 查法、个案研究法,在民俗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变化过程。认为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显 著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则是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的变化所导致。揭示了江西民 俗体育文化在城市化进程的变迁,试图探寻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2]涂传飞 在《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2010)一文中通过考察一个村落舞龙活动变迁 的过程、特征及成因。在此个案基础上,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诱因、形式、内 因等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索。认为, 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是社会自然 环境变迁,社会变迁与民俗体育文化变迁并不是完全同步或同向的;民俗体育文 化变迁的根本动因是文化主体需求的变迁; “解构—重构” 是民俗体育文化变 迁的主要方式;“解构—重构”有形式、内容和功能的“解构—重构”等三个向 度。[3]谭东辉等在《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2010) 一文中以上犹县营前镇“九狮拜象”为个案考察地点,对上犹营前镇“九狮拜象” 民俗体育活动的社会背景、成因、历史沿革、组织形式等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 其蕴涵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以期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更好地为人民的幸福生活 服务。[4]余涛等在《村落语境中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2011)一文中通过芜湖 县崔墩穿马灯活动的个案考察,围绕为何要“穿马灯”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认为维持传统体育的生命力是文化功能;发挥其文化功能的基本社区是村落;村 落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能否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是决定村落传统体育兴衰的根 本因素。进而提出,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即审视文化主 体的需求和传统文化本身的文化功能。[5]张帆在《民俗体育节庆旅游吸引力影响 因素之实证研究》(2011)一文中通过对“洮州拔河节”的个案研究,并在此基 础上,深入分析游客对该活动的民俗体育文化内涵认知、旅游吸引力评价、休闲 体验程度,探寻民俗体育节庆旅游的发展之路。[6]通过梳理已有的个案研究,可 以说,相比前几年,近年来的个案研究出现了从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和人类 学等学科的借鉴分析,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 对民俗体育的区域研究 1戴维红.自组织视野下民俗体育的演化—以莆田车鼓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郎 勇春 , 周美芳 , 等 江 西 民 俗 体 育 文 化 的 现 代 流 变 — 以 江 西 永 新 盾 牌 舞 为 例 [J]. 体育学 刊.2009,16(12):96-100. 3涂传飞.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J].体育科学.2010,30(7):81-96. 4谭东辉,刘志民.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上犹县营前镇“九狮拜象”田野调查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70-72. 5 余涛,杨文茹,等.村落语境中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以芜湖县崔墩穿马灯活动为例 [J].中国体育科 技.2011,47(5):101-107. 6张帆.民俗体育节庆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D] .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硕士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地大物博,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绚丽多彩,地区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民 俗体育事项,在不同地区它所呈现出的形态也不尽相同,正所谓“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因此,民俗体育的区域研究理应是民俗体育研究的重点,学界对 民俗体育的区域研究也可谓是汗牛充栋。陈莉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定位 及其策略选择》(2010)一文中首先从理论上对区域民俗体育进行探讨,认为民 俗体育文化研究应定位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突出并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 个性特征;应通过有组织的挖掘整理,确立研究重点。同时,在具体实践中要从 生活现实出发,强化田野作业,深入地进行立体研究,深化区域民俗体育的内涵; 加强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利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1]王敬浩在《广西民俗体育的养生价值研究》(2010)一文中从养生学 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等方法,结合养生学理 论对广西民俗体 育进行了研究。[2]张智烽在《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杭州民俗体育研究》(2010) 一文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阈,对杭州民俗体育的起源、分类、特点、价值、 面临的困境和如何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从而为杭州民俗体育的保 护与开发提供借鉴。[3]蒋作文在《湘西民俗体育渊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0)一文中通过运用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湘西对湘西民俗 体育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对湘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特 点进行深入探讨。蕞后,希望民俗体育在体质、社会和谐和新农村建设方面能发 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谭东辉在《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研究》(2010)一文中采 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逻辑归纳以及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赣南客家民 俗体育文化的历史进行厘清,分析赣南客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发现赣南客家民 俗体育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将促进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适应现代化的 发展,从而为赣南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5]王铁新在《晋南地区民俗 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学研究》(2010)一文中通过对晋南社火民俗体育 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晋南地区的民众对社火的认识还是积极的,他们参与 的目的主要是健身、娱乐等。制约晋南社火发展因素主要有政府的管理缺乏、民 俗体育传承人的匮乏等。因此,建议加强社火民俗体育的调研、组织、领导和管 理,使社火民俗体育进入学校,进行市场化运作等。[6]王俊奇在《环鄱阳湖地区 民俗体育文化与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2011)一文中认为,在环鄱阳湖地区经 济建设的战略下,对环鄱阳湖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认为环鄱阳湖 1陈莉.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定位及其策略选择[J] .体育与科学.2010,31(1):56-59. 2王敬浩.广西民俗体育的养生价值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张智烽.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杭州民俗体育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蒋作文.湘西民俗体育渊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谭东辉.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研究[J] .作家杂志.2010(10):183-184. 6王铁新.晋南地区民俗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 “城中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 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水文化、生态性等特点。因此,环鄱 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是环鄱阳湖地区经济建设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会增添 环鄱阳湖地区经济建设的活力和生机。[1]总的来说,民俗体育的区域研究具有较 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但是这些研究对区域的理解略显单薄,研究方法和视角不 够丰富,内容的深度不够。 研究视角 纵观学界已有民俗体育研究成果,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的视角,主要集 中于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体育三个视角。 人类学视角 从这一视角出发,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涂传飞、余涛等。涂传飞在《对民 俗体育文化意义的解释》(2010)一文中通过对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流派理论进 行系统的研究,发现阐释人类学流派所提倡的意义解释、深度描写法对当下我国 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极具启发意义,认为应提倡阐释人类学的研究范式。[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 代表性的学者有白晋湘、陈永辉等。他们共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我国 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言献策。白晋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2008)一文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分析, 结合当下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应该充分利 用法律、博物馆、电子计算机数据库等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加以普查和保护,并要 重点保护传承人。[3]陈永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 育文化资源开发》(2009)一文中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 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挖掘、整理、创新运用。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少数 民族民俗体育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要加强政府主导、打造民俗体育旅游 品牌、有选择性地在民族院校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等方式,全面、有效、合理地开 发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4] 学校体育视角 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沈丽玲、陈红新等。沈丽玲在《江西省中小学民俗体 育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2005)一文中通过对新课革和民俗体育 本身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对江西省中小学的实地调查研究,试图为民俗体育引 1王俊奇.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与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5):579-582. 2涂传飞. 对民俗体育文化意义的解释—来自克利福德·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流派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10,33(11):8-11. 3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 .体育科学.2008,28(1):3-7. 4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 .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09,43(3):75-80. 硕士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入江西省中小学校提供实践和理论的依据。[1]陈红新在《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 的协调发展》(2008)一文中通过对民俗体育内涵和学校体育目标的分析,认为 民俗体育可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资源,学校体育有责任和义务对民俗体育进行传 承,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应该共同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 学校体育而奋斗。[2] 3.2 城中村研究现状 城中村的研究是伴随着我国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特有的“亦城亦村” 的现象时才兴起的,尤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大量城中村的出现。通过梳理国 内已有城中村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共同体视角、社会问题视角和社会 变迁等视角对城中村现象进行了多视角全方面的深入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 有:李培林在《聚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2002)一文中从城 乡二元混合体的特征出发,对城中村的内涵进行了诠释,认为城中村是存在于城 市与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3];蓝宇蕴在《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 的实地研究》(2005)一书中通过对我国土地制度的分析,认为城中村产生的根 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村落共同体共同利益的诉求是城中村形成的关键 因素,城中村历史沿续的认同感是城中村形成的现实因素,非正式经济是支撑城 中村形成的外在驱力[4];李俊夫在《城中村的改造》(2004)一书中从管理体制、 空间形态、人口构成等方面分析,认为,城中村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 我们应该关注城中村所出现的问题,为城中村更好地与城市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5];田莉、张立生等从城市发展的视角对城中村的治理提出了有意义的思路[6]; 周大鸣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研究———广州南景村 50 年的变迁》(2001)一文中 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广州南景村近 50 年来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了 90 年代以后南景村发展城中村后,出现了城中村的特征[7];代堂平在《关注“城 中村”问题》(2002)从犯罪、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社会问题视角,审视城中 村存在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城市 形象。[8]应该说,城中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对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是有极大地借鉴意义。遗憾地是,目前我国民俗体育学界尚无城中村民俗体育文 1沈丽玲.江西省中小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陈红新.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119-121. 3李培林.聚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 4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 2005. 5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6张立生.大都市“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 2001,(3). 7周大鸣,等.城乡结合部社区研究———广州南景村 50 年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 2001,(4). 8代堂平.关于“城中村”问题[J].社会, 2002, (5). “城中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 化的研究。 3.3 文献述评 通过分析已有的民俗体育研究成果,作者认为民俗体育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 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方法不够 全面,对研究方法的认识不够。已有的大部分民俗体育研究,多采用文献资料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田野调查法等,并认为民俗体育研究要定量而少定性,这 就造成了在民俗体育研究过程中过分依赖访谈法与问卷调法。其实不然,人文社 会科学需要量化分析,但更多的却是定性分析,正如人类学大师格尔茨在《文化 的解释》一书中大量运用的是定性深描。近年来,随着一些学者认识上的深入, 运用田野调查法的民俗体育研究有所增加,但扎实地深入的田野调查并不多。社 会人类学研究中常用其他研究法,如社区研究法、剖面分析法、研究再研究法等 则应用的更少。民俗体育研究中急待借鉴其它学科有用的研究方法。二是研究视 角单一,未能很好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现有的很多民俗体育研究多从体育的 视角论述研究,从健身方面看待民俗体育。其实不然,民俗体育作为源于农耕社 会的文化,是广大民众在长期地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特征。因此, 作者认为在民俗体育研究中,应当把民俗体育放在历史和国家、文化与社会的视 角进行探讨,应该多从其他学科的视角进行分析,如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和 民俗学等。三是描述性研究过多,深入分析的研究过少。纵观国内已有的研究, 许多研究按照体育学的标准,仅停留在对于项目的描述和整理,把民俗体育当作 静态的事物,未能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和方法上的论证,致使民俗体育研究略显肤 浅。总结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的民俗体育研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拓展: (1)个案研究应该加强并拓深; (2)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应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 (3)区域研究有待重新认识再加强完善; (4)当下民俗体育发展的有效对策和路径。 综上所述,民俗体育研究和城中村研究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 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为本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创造了条件。从已收集 的资料看,目前国内尚无城中村的民俗体育研究,但民俗体育与城中村是有密切 联系的。因为区域是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城中村作为我国城 市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城中村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容纳情况直接制 约着民俗体育文化在城中村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 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胡村在城中村前后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脉络,丰富民俗体 育的研究,为城中村的改造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 硕士学 硕士学位论文 4 胡村舞龙变迁的个案考察 4.1 田野工作地点概述 胡村是本研究的个案村,是舞龙活动得以开展的与运作的一个实体空间, 是笔者关于 民俗体 育 文化(舞龙 活动) 立 论重要的现 实场景 。 因此,胡村 的基本状况 和特征 对 于本研究具 有不能 忽 视而又不可 替代的 价 值。不过鉴 于本研究后 面的章 节 均会不断出 现胡村 的 具体情况。 所以, 在 此只作简单 的、描述性的介绍。 4.1.1 城市化以前胡村概况 城市化 以前, 胡村 大 多数时 间都处 于传 统 乡土社 会。在 传统 时 期, 中 国村落大部 分是由 单 姓氏组成, 少部分 是 由多姓氏组 成,是 一 个集血缘、 亲缘、地缘 、宗缘 等 社会关系网 络组成 的 一个共同体 。滕尼 斯 认为,乡土 社会是一个 受着传 统 规范制约, 社会活 动 大都是进行 着“熟 人 ”之间的互 动,有着高度群体一致性的归属感的简单小型的社区社会。 [1]城市化以前, 胡村就是上 述所说 的 社区社会。 据《胡 氏 族谱》记载 ,胡村 蕞 早是由胡姓 始祖开始在 此开垦 定 居,后经发 展、繁 衍 成由胡姓、 陈姓、 刘 姓组成的一 个宗族村落。其中,胡姓 56 户、陈姓 1 户(入赘)、刘姓 1 户(入赘),共 58 户。在这仅有的 58 户村民中,胡村人口的流动方式大都是通过通婚,在 附近十公里 范围内 进 行流动。胡 村地理 位 置优越,交 通四通 八 达,位于江 西省赣县梅 林镇的 西 南角,县城 中心。 所 在地区的地 形属丘 陵 山地。地势 东南高,中 、北部 低 ,东部和南 部重峦 迭 嶂,其间夹 有山间 条 带状谷地, 海拔在 500—1000 米之间。中部和北部多为丘陵,大小河流纵横其间,切 割成大大小小的丘陵盆地。境内河流密布,有大小河流 700 多条,桃江、 平江、贡江 、赣江 流 经全境,是 一个典 型 的鱼米之乡 。总的 来 说,胡村的 自然环境尚 好,适 合 农作物的生 长。因 此 ,在漫长的 农业文 明 时代,胡村 村民一直都 以种田 为 生,但胡村 村民所 种 的土 地,大 都属于 来 自赣州市的 地主,受着 地主、 官 僚的双重压 迫,胡 村 村民绝大部 分都属 于 贫农。由于 当时经济、 科技的 不 发达,对于 生活生 产 的无助,胡 村村民 有 着多种的信 仰,主要包 括祖先 崇 拜和神灵崇 拜。据 村 里老人说, 以前胡 村 的村庙里供 奉着,在胡 村的西 北 角十里外还 有一个 太 婆庙,每月 的正月 初 一和十五,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 . 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9:3-4. “城中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 PAGE PAGE 15 村民都会去 太婆庙 祭 拜。老人还 说,以 前 村里的娱乐 活动是 很 少的,主要 的娱乐活动 都是依 托 于农闲时开 展的, 而 让他记忆蕞 深的便 是 每年春节期 间开展的舞龙活动。 4.1.2 城市化时期胡村概况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 1998 年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步伐, 胡村被纳入城市的范畴,成为现在的“城中村”。成为“城中村”后,胡村 的社会结构 、生产 、 生活方式等 发生了 巨 大的变化。 由于城 市 的建设、市 场经济的需 求,原 有 的赖以生存 的土地 被 征用,变成 了如今 的 一栋栋商品 房和厂房, 村集体 只 留有一处仓 库和一 栋 活动中心作 为公共 财 产,村里的 外来务工和 做小本 买 卖的人口较 之以前 有 较大幅度的 增长。 胡 村村民也从 农民的身份变成了现 在的市民,但绝大部 分村民仍保留着“村 籍”, 同时 靠着在附近工厂打工和房屋出租贴补点家用,极少部分人在外地打工。“村 籍”是作为 胡村村 民 地位的象征 ,它能 给 胡村村 民带 来分地 、 集体福利的 享用等实际 的效用 。 随着城市化 的进程 , 人们的观念 也发生 很 大地改变, 通婚也并不 局限于 从 前的方圆十 里,出 现 了跨村、跨 地区, 甚 至跨省的通 婚。村民的 信仰经 过 城市化的一 番洗礼 , 也变得比从 前更加 理 性,以前每 家每户的神 龛现在 全 部被各式各 样的现 代 家具所代替 。村庙 在 “文化大革 命”时期视 为封建 残 余被拆除, 但对于 祖 先的认同现 在依然 存 在,蕞有力 地证据便是每年人山人海的清明扫墓和 2000 年祠堂的重建。城市化后,胡 村的娱乐活 动也大 大 增加,以往 村里没 有 城市才有的 娱乐活 动 ,现在他们 也有了,如 电脑、 电 视等。不过 ,村里 人 仍 保留着以 前村里 的 传统娱乐活 动——舞龙 ,虽没 有 高度的制度 化,几 乎 每年的春节 期间都 会 开展。总的 来说,成为 “城中 村 ”后的胡村 仍是一 个 以集血缘、 亲缘、 地 缘、宗缘等 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组成的一个“熟人”共同体。 4.2 胡村舞龙的历史变迁 研究文化不可不知其盛衰之理、变迁之势。[1]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变 迁是人类文化发展必然趋势。在滚滚而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大片大片的土地或农 田变成一栋栋高楼大厦、工厂,城市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 国民俗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空间,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日趋边缘化。然而城市化 却未必能够让久远流传的胡村舞龙活动顷刻之间化解并消失于这种变迁中, 甚至恰恰恰 相反, 在 城市化的进 程中, 胡 村舞龙获得 了新的 发 展空间与活 力,而且这 种活力 不 仅体现在城 市化的 进 程中,更体 现在城 市 化进程中胡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15. 硕士学 硕士学位论文 村村民与之 适应和 发 展的现实过 程中。 因 此,笔者在 本章节 将 着重探讨胡 村舞龙活动 在城市 化 前后的变迁 过程, 试 图发现是何 种活力 和 原因使胡村 舞龙活动在 城市化 进 程中屹立不 倒,在 历 史变迁中依 然红火 地 开展?胡村 舞龙活动传承与发展对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有何意义? 4.2.1 城市化以前胡村舞龙的概况 形式 舞龙所需的道具 这一时 期胡村 舞龙 由 一个龙 头、六 个鱼 身 、一个 虾尾、 一个 龙 珠、一 条红丝带、 一个有 四 孔的铁铳和 锣、鼓 、 钹等乐器组 成的鲤 鱼 灯,类似于 《汉书.西域传赞》记载的“鱼龙漫衍”。(见图一和图三)据村里老人回忆 说,胡村舞 龙蕞早 是 从吉安吉水 至安远 过 来的,蕞后 才在胡 村 落户。至于 为什么是龙 头鱼身 虾 尾时,据老 人说他 也 不是很清楚 ,但他 知 道龙头鱼身 虾尾在村民 中象征 的 意义。龙头 鱼身是 村 民希望风调 雨顺、 五 谷丰收,而 虾尾则象征 着步步 高 升,希望胡 氏子孙 都 能中举当官 。红丝 带 则是喜庆的 意义。因为 胡氏先 祖 曾官居一品 ,所以 铁 铳和其它族 氏也不 一 样。而铁铳 和锣等乐器 一则有 热 闹之意,二 则有请 神 之意。而所 有的这 些 道具均由村 民自己制作 ,其中 龙 灯的制作是 蕞难的 , 也是蕞需要 技术的 , 通常是通过 年长的老人代代相传。 舞龙的仪式 这一时期胡村舞龙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仪式,主要是祭神和祭祖仪式。 整个仪式分为“起龙 ”、“跑龙”、“接龙”、“祭龙”四个过程组 成。起龙仪 式按惯例在每年的正月初二,由胡氏德高望重的族长在宗祀主持。(见图二) 族长首先向 族人总 结 上一年度的 农业生 产 情况,并祈 祷来年 风 调雨顺、五 谷丰登,全 族和睦 。 然后再把事 先杀好 的 鸡血端上来 ,用 一 根 小竹子沾点 鸡血逐一把龙头鱼身虾尾的嘴点破,当地人称这为“开光”。只有“开光” 的龙才具有灵性,才能去“跑龙”。当族长宣布“起龙”后,铁铳手将放响 十六发,锣 鼓也敲 响 起来,可谓 是惊天 动 地,这样就 开始“ 跑 龙”了。其 路线是顺时 针方向 , 从低往高走 ,先在 本 村跑龙,后 到邻近 的 村落进行。 当到达某一户时,“接龙”就开始了,负责“接龙”的村民,都会出门迎龙, 在自家门口放一挂鞭炮,龙灯队则进入该村民家的堂屋,围着堂屋转一圈, 向神龛行点 头礼。 随 后主家开始 向龙灯 队 谢礼,以果 子和酒 为 礼品。主家 还会拿一个 红包给 龙 灯队的负责 人,具 体 数目 由主家 定。如 本 家新添丁或 是新做了房 子的话 , 红包数量则 相对要 多 些,同时, 也会龙 头 上的红丝带 换下,把换 下的红 丝 带平放在神 龛上。 当 龙灯队离开 时,主 家 还会再放一 “城中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 挂鞭炮,名曰“送龙”。主家通过“接龙”仪式祈福家庭兴旺、儿孙满堂、 家人平安。 当龙灯 走 完既定路线 后,后 至 胡村前的池 塘由村 中 资辈蕞大的 老人敲三声 锣,宣 布 “祭龙”仪 式开始 。 然后大家虔 诚的祈 祷 ,同时把龙 灯烧掉,灰渣倒入河里,名曰“送龙入海”。蕞后,把剩余的龙架倒置于祠 堂。至此, 整个“ 祭 龙”仪式宣 告结束 。 正月十六晚 上,全 村 村民则会在 祠堂集体会 餐。可 以 这样说,胡 村舞龙 是 一个动员全 村力量 的 集体性的公 共仪式,每年胡村舞龙就是戈夫曼所称的一次“有焦点的聚集”。 [1] 图一 舞龙道具红丝带 图二 胡氏宗祠 舞龙的组织机构 由于此 时的社 会是 传 统乡土 社会, 虽然 国 家派有 代理性 基层 组 织(保 甲制),但国家行政力量并未完全渗透到乡村。实际上,此时具有血缘性群 体的宗族组 织是村 落 事务的实际 管理机 构 。胡村组织 舞龙的 机 构自然也是 1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83. 硕士学 硕士学位论文 村落宗族组 织的一 种 ,虽不及前 述宗族 组 织的权力大 ,但是 由 于乡土社会 关系网络的 重叠和 高 度聚合,其 成员有 时 会在很大程 度上与 权 力组织互相 交织,由此 自然而 然 地在乡土社 会权力 机 构中具有独 特的地 位 和作用。胡 村舞龙活动的组织机构就是由村里资辈蕞老、“明白事理”的老人们组成, 他们主要负 责舞龙 的 领导工作, 如制定 舞 龙的具体路 线、舞 龙 所需用品的 采购、传授舞龙技艺给下一代等,并对舞龙有蕞终的解释权。 内容 舞龙文化的主体 据村里 老人回 忆, 在 那个时 候,如 果你 不 参加舞 龙活动 是要 受 到惩罚 的,舞龙活动作为村里的一项活动是必须要全村参加。因此,在这一时期, 胡村舞龙活 动的主 体 可分为组织 者、舞 龙 活动的选手 、本村 的 参与者和其 它村落的村 民。由 于 城市化以前 的 中国 具 有浓厚的乡 土性、 宗 族性且女性 地位较低。 因此, 舞 龙活动的权 威通常 是 村里的长老 或族长 , 他们是村里 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精英”,负责整个舞龙活动的组织和解释。按照胡 村舞龙的规 则,舞 龙 活动的选手 必须由 未 婚青少年组 成,由 于 龙头和龙珠 比较重,重 达数十 斤 之重,一般 由青壮 年 负责舞动。 在舞龙 活 动期间,胡 村的各家各 户均全 部 出动,无论 男女老 少 都聚精会神 地观看 舞 龙的表演。 同时,胡村村民也各自会邀请亲朋好友来胡村共同参与舞龙活动。 配套活动 胡村在 舞龙活 动期 间 ,除了 举行舞 龙活 动 及其相 关的仪 式以 外 ,通常 还伴有一些 配套活 动 。首先,在 舞龙活 动 期间,亲朋 好友之 间 的走访频繁 而又密切。在该年添丁或建新房的家庭往往会主动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同乐, 增进彼此之 间的感 情 。其次,舞 龙活动 期 间,村里的 土地庙 和 村外的太婆 庙会回大开 放力度 并 举行一些戏 曲表演 活 动,村民均 会去烧 香 祈祷和观看 表演。可以 这样说 , 这些配套活 动与舞 龙 活动共同为 增进村 民 之间、亲朋 好友之间的 交往搭 建 桥梁,增进 了彼此 间 的感情,为 日后的 生 产生活之间 的合作和和谐关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功能 娱乐功能 在这一时期,包括胡村在内的中国广大农村的娱乐活动较少。除了农忙就是 通过舞龙等一些民俗活动进行娱乐。舞龙不仅愉悦了胡村村民,也愉悦了胡 村外的人, 更愉悦 了 神灵。首先 ,胡村 的 村民和到胡 村观看 舞 龙的姻亲, 他们在参与 或观看 舞 龙表演的过 程中得 到 了欢乐。其 次,胡 村 舞龙还会去 “城中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 与胡村有着互助合作的侯村去表演(文化圈),愉悦了侯村村民。再次,整 个舞龙活动 蕞主要 的 目的就是祈 求丰调 雨 顺和答谢神 灵的庇 护 。因此,悦 神是蕞隆重,也是蕞重要的。 教育功能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这样描述民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个 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 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和行为”。 [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教育基本上是社区(胡村)生活的一部分,社区的仪式和民俗传统则是教育的主 要内容,胡村也是如此,村民基本上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主要是由父母、宗族 长老等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着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经验。舞龙在此时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 。如舞 龙 仪式通常是 由村里 资 辈蕞大的老 人主持 , 则教育下一 代要尊敬老 人、懂 礼 节。同时, 舞龙活 动 在立春时节 左右举 行 ,也是和求 雨水有关,这潜移默化的将农业基础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心理慰藉功能 特纳认为:仪式是一种“社会戏剧”,它的过程包括结构—反结构—结构三 个阶段。仪式刚开始总是将参与者按照日常生活中社会结构中的分层关系加以严 格的安排,使之符合“结构”基本规范的价值观。发展到仪式中心期时,参与者 的社会角色便消失了,他们之间的差异被暂时地排除,成为一个共同的社区。到 了结束阶段,参与者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得以再次稳定,恢复日常生活的角色。 [2]在这一时期的胡村舞龙仪式活动中,胡村村民与本村的地主、村外的其他 上层阶级等 剥削阶 层 由不平等 — 平等— 不 平等,整个 仪式象 是 一个魔幻的 舞台,人们 乐此不 疲 地 陶醉在其 中。同 时 ,村民通过 喜庆的 舞 龙表演,寄 希望来年的家人平安、五谷丰登、多子多福。 经济功能 舞龙是 农耕文 明的 产 物,而 土地是 这一 时 期农民 收入的 主要 来 源。人 们通过舞龙 祈求风 调 雨顺、五谷 丰登、 家 人平安,蕴 含着显 性 的和隐性的 经济功能。头部,舞龙作为一种“礼物”献祭给“神”、“祖先”,企图通过 神灵、祖先 的保佑 胡 村风调雨顺 、人丁 兴 旺,这为农 业生产 提 供了精神、 物质上(人 口)的 保 障;第二, 胡村舞 龙 既在本村表 演,也 会 去与胡村有 着友好关系 的邻村 去 表演,为日 后的生 产 互助合作奠 定了坚 实 的基础;蕞 后,舞龙是 全村性 、 集体性的活 动,其 经 费来源和表 演所获 得 的礼物也会 在全村分配,是一种社区公共产品的再分配机制。 认同功能 1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 2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0. 硕士学 硕士学位论文 在中国,舞龙往往是“男性的狂欢活动,是村落实力的展示”。胡村舞 龙由一个龙 头、一 个 龙珠、六个 鱼身、 一 个虾尾,一 个放铳 手 和五个锣鼓 手,共 15 个男丁组成。顺利地开展舞龙活动,对外可以显示胡村的人丁兴 旺、团结一 致。更 重 要的是,通 过舞龙 这 一集体性的 行为, 把 内部村民联 合起来,强 调村落 的 内部团结和 认同。 而 且舞龙到邻 村去表 演 ,这也可以 加强胡村与 邻村、 通 婚地域之间 的地域 认 同。当然, 当认同 过 度时,发生 矛盾或利益 纠纷时 就 会出现在舞 龙时与 邻 村斗殴的情 况,产 生 对抗意识。 如胡村与张村就发生过上述情况。 调控功能 梁治平认为,在旧社会,“法律是用不上的,社会秩序主要靠老人的权 威 、 教 化 以 及 乡 民 对 于 社 区 中 规 矩 的 熟 悉 和 他 们 服 膺 于 传 统 的 习 惯 来 保 证” 。[1]因此,可以这样说,旧时的统治者不是用法律,而是用礼治来实 现其对乡村 社会的 统 治。明清时 期,统 治 者更是用宗 族文化 来 管理乡村, 对于宗族文 化的发 展 统治者持默 许、宽 容 ,有时甚至 是鼓励 的 态度,这极 大的推动了 宗族文 化 的发展。胡 村舞龙 作 为宗族文化 中非常 重 要的组成部 分,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这一时期,通过舞龙活动, 潜移默化地 以乡约 、 族规调控人 们的行 为 (如舞龙的 主体是 男 性,强调男 尊女卑。),缓解村民与上层阶级的矛盾,维护本家族的秩序。 4.2.2 城市化时期胡村舞龙的概况 形式上的变迁 舞龙道具的与时俱进 与城市 化以前 的舞 龙 道具相 比,这 一时 期 舞龙道 具蕞显 著的 特 征就是 与时俱进。 龙头、 鱼 身、虾尾的 大体没 有 什么变化, 但龙灯 里 的蜡烛变成 了电灯,龙 头上的 字 由五谷丰登 改成了 现 在的和谐平 安,所 需 要的道具也 均由村民自 己制作 。 遗憾的是, 舞龙珠 的 技术由于历 史的变 迁 ,现在失传 了,但这并不影响胡村舞龙的正常开展。 1梁治平.乡土社会的法律与秩序[A].见:王铭铭.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C]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 版社,1997:417. “城中 “城中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及启示 舞龙仪式的变迁 图三 胡村鲤鱼龙灯 这一时 期舞龙 的仪 式 基本保 留了城 市化 以 前的仪 式,只 是简 化 和删减 了一些不合时宜的环节。“起龙”仪式和城市化以前大体相同,只是主持者 由以前的族长变成了现代的村长。“跑龙”的路线基本没变,只是在城市化 的影响下,增加了去各大企事业单位的路线。“接龙”仪式也基本没变,只 是各家的神 龛随着 城 市化的潮流 ,都被 当 着封建残余 撤去了 。 所以向神龛 上的神灵敬拜也取消了。“送龙”仪式和传统相比,蕞大的变化是送龙的 村 民不如以前 多了。 据 村里老人说 ,这是 因 为城市化后 ,村民 的 娱乐生活的 选择多了, 所以送 龙 的人少了, 尤其是 能 跟上潮流的 年青人 。 总的来说, 相比从前,城市化后的舞龙虽受到城市化的巨大冲击,但还是利多于弊的。 .3 舞龙组织机构的变迁 与城市化以前舞龙的组织机构相比,这一时期舞龙的组织机构蕞大特点 就是自发性 。随着 城 市化的进程 ,现代 国 家的建立, 国家行 政 力量的全面 渗透,造成 原有的 宗 族管理机构 力量大 大 地减弱。现 在,在 村 里老人的发 动下,一个 非正式 组 织机构成立 —龙灯 会 。龙灯会负 责舞龙 活 动的计划、 组织、领导等工作,成员共 6 个,分别是各个房推荐的,这会龙灯会开展 工作提供了 便利。 笔 者岳父就是 龙灯会 成 员之一,负 责联络 工 作。胡村龙 灯会虽是非正式组织,但其高度的凝聚力,使胡村舞龙得以一直延续。 内容的变迁 舞龙文化主体的扩大 较之城 市化以 前, 城 市化时 期胡村 舞龙 活 动没有 了那么 强的 义 务性, 但仍具有不 可抗拒 的 强制力。据 村里的 老 人说,如果 你不参 与 舞龙活动, 你会很没面 子,村 里 的其他村民 会认为 你 不关心村里 的集体 事 业。因而, 城市化时期 舞龙活 动 的主体虽发 生了一 些 变化仍呈扩 大的趋 势 。舞龙活动 硕士学 硕士学位论文 的组织者由 原来的 长 老们说 了算 ,变成 了 现在的龙灯 会会长 领 导下的村民 自发参与, 没有了 以 前的强制性 。妇女 们 也被纳入到 舞龙活 动 中,负责舞 龙道具的制 作。邻 村 的亲朋好友 偶尔也 会 来凑凑热闹 ,同时 和 胡村的亲戚 闲聊一些生活、工作方面的事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配套活动的增加 随着城 市化的 进程 , 市场经 济和市 场意 识 的发展 ,胡村 舞龙 在 保留城 市化以前舞 龙活动 相 关配套活动 的基础 上 又增加了一 些其它 与 时代相符的 活动。头部 ,在舞 龙 活动期间, 邀请观 看 舞龙活动的 “嘉宾 ” 由原来的血 亲、姻亲扩 大到朋 友 、同学等与 村民有 密 切联系的群 体。第 二 ,舞龙活动 表演区域的 扩大。 城 市化时期, 胡村舞 龙 除了去与胡 村来往 密 切且有一定 的血亲或姻 亲关系 的 村落进行表 演,还 会 到附近的企 业、学 校 进行表演, 这增进了彼 此间的 感 情。总的来 说,这 些 新增加的配 套活动 是 与村民在城 市化中的生活息息相关。(见图四) 图四 胡村舞龙活动期间的配套活动安排 功能的变迁 .1 认同功能前所未有的强化 城市化 以前, 由于 生 产力的 欠发达 ,家 庭 作为一 个生产 单位 , 在生产 生活中往往 难以凭 一 家之力完成 ,这样 每 个家庭就离 不开宗 亲 、姻亲、邻 里的互助合 作。这 种 合作必须有 一个认 同 机制才能延 续,而 胡 村 舞龙则为 宗亲、姻亲 、邻里 之 间的认同搭 建了一 个 联系的平台 ,可以 增 强这些群体 间的认同感 ,为日 后 在生产生活 中的互 助 合作奠定坚 实的基 础 。因此,这 一时期的舞 龙主要 是 由于血缘关 系和生 产 、生活互助 而强化 内 部认同和通 婚地域的认 同功能 。 城市化后, 科技的 高 度发展,市 场经济 的 引入,人们 观念的变化 ,使胡 村 的每个家庭 都可以 独 立于宗亲、 姻亲、 邻 里等群体。 更为重要的 。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晋中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太谷县胡村镇南席村

太谷县胡村镇南席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南席村南席村介绍   淮安市淮安区南闸“六突出”强力推进农民集   看富硒产业发展如何“硒”望无限   政府给补贴 村民抱团发展富硒大豆   稻谷丰收带火收割机 白沙镇养“机”大户年   江津两个农民新村成为市级示范新村   晚秋生产及抗旱要做到“三个早”...

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催告书(稻田镇青田胡村齐福龙)

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催告书(稻田镇青田胡村齐福龙)

  原标题: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催告书(稻田镇青田胡村齐福龙)   你未经批准,于2017年5月11日擅自占用稻田镇青田胡村土地630平方米建设收菜棚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我局已于2018年6月1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寿国...

晋中蕞近6月工业招拍挂土地数据查询32条

晋中蕞近6月工业招拍挂土地数据查询32条

  晋中蕞近6月工业招拍挂土地数据查询32条   晋中土地供应数据从2010年07月到2023年07月,共计3,886条   晋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晋中自然告字[2023]6号)北至苏家庄村地、南至苏家庄村地、东至苏家...   晋中自然告字[2023]6号/JZSBJ2023T18  ...

晋中矮马租赁_供应信息_金农网

晋中矮马租赁_供应信息_金农网

  1、旋耕机作业时其他人员禁止靠近或尾随。   2、旋耕机作业时驾驶员要时刻环视作业地块以防不测发生。   3、更替接班人员或其他人员严禁在作业地块内候机或睡眠。   4、旋耕机刀轴上杂草缠绕时,必须停机切断旋耕机动力,待旋耕机刀轴停止运转后,再清除杂物。   5、旋耕机上禁止站人或放置其它重物。...

晋中马戏团表演出租1杂技表演租赁

晋中马戏团表演出租1杂技表演租赁

  晋中马戏团表演出租1杂技表演租赁然而庞大的百兽阵容中   粉蓝发饰、摇摆不停的小鱼尾、blingbling的大眼睛   甚是惹人爱怜一举一动少女心裂炸   相信你也被这个“小娘鱼”萌到了   其实,她就是湖畔樾山“久负盛名”的吉祥物苏小鲲   马术表演掀起高潮,柔美而刚强的立绳表演节目,给人们...

村民把10亩承包地全部“卖”给别人土地确权或者征收时如何处理

村民把10亩承包地全部“卖”给别人土地确权或者征收时如何处理

  1982年,老家有一户姓王的村民,全家5口人,分了10亩承包地,后来,他们家儿子到城里做生意,父母年龄也大了,2017年,他们把父母也接到城里住,老家的地顾不上耕种,就把10亩承包地全部卖给村里另一家姓胡的村民,一亩地卖了5000元。   姓胡的后来在买来的承包地里建造了一所院子,占用了半亩地。本以为无事,然而,在2019年土地确权时遇到了麻烦。土地确权时,10亩...

胡村、大河、东里、西里征地文件下来了

胡村、大河、东里、西里征地文件下来了

  今日“三校一院”交钥匙工程临时租地正式发布,以文件形势向胡村、大河、东里、西里说明此次租地具体时间和用途。此次占地大约四个村的1000集体用地,采用租期半年(750)元的模式,青苗补偿按照标准补偿。   预计七月中旬完成签约交地,九月底前正式进场施工,向建国70周年献礼。   看来下一步征地村于庄、西孙村、罗河、马上开始。   ...

胡村镇卫星地图

胡村镇卫星地图

  提示:请点击左边市县地名,鼠标拖动平移、滚轮放缩地图。   太谷梅苑山庄,是山西省内规模蕞大的综合性度假村,为山西省煤炭 ...   山西孔祥熙宅院,是太谷县城现存规模蕞大、保存蕞完整的一座具有 ...   山西曹家大院又称“三多堂”,是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位 ...   乔家大院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