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刘家垴晋商许家驼帮兴衰史
刘家垴古称“立旺垴” ,因本地口音的原因,把“立旺垴”喊成了“刘娃垴”,曾几何时,改成了“刘家垴”。刘家垴的许氏家族原籍是祁县武乡村,他们的祖先从武乡迁到刘家垴的时间,家谱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历史推理,结合祖辈口口相传,大致时间应该确定在清朝乾隆年间,距今约280年,理由有三:
许家9世祖洪云从清乾隆早期自武乡村出来后,举家迁到今来远村,暂居一段时间转迁到刘家垴。许家在来远因三代单传,再加上出门在外,既无土地可种,又无亲友可依,故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有一天他们发现来远东南方向,距来远七八里有个叫“立旺垴“的地方,有田地可以耕种,12世祖金英又迁至“立旺垴”。我们把12世祖尊称为刘家垴许氏高祖。许高祖掘土窑为室,斩荆棘为篱,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所庆幸的是许老夫人一连生了五个儿子,依次取名为:长子许荣、次子许华、三子许富、四子许贵、五子许宽。斗转星移,光阴荏苒,转眼间许家五门虎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家族。此时,单靠几亩薄田养不了这一大家的人。于是他们商量了一下,干起了养骆驼、跑运输的买卖,从此许家驼帮诞生。
头部、兴衰期从清乾隆早期到咸丰期。
许家以艰苦奋斗为本,以诚实守信为理念。到道光中期,许家骆驼已经发展到鼎盛期。据老人们说,此时许家骆驼已经有800头,另有200余后备青年骆驼。许家不仅给晋商诸商家驮来了巨额财富,也为自己带来了很大红利。此时在山坡45度坡上建起了一个全新的村庄——刘家垴村。
道光16年,许家杀猪宰羊举行了隆重的新春祭祖大典仪式。仪式前夕把旧家谱旧宗盘打成包,用八抬大轿抬至来远松树下火化,而后又集合后来的宗盘,并请秀才续写了家谱,起了20辈的辈分字:进茹会广德、正大世立昌、文明兆永瑞、国学维超光(以家谱为准)。许家祖辈们一并做了长远规划:许家骆驼如果超出1000头以上,大家集资盖一座漂亮的大戏台,并唱上几台好戏,再建起许家祠堂。
许家不怕困难、不屈不挠。在南方遭遇重创之后,从光绪年间又重整旗鼓,很快许家骆驼又上升到近千余头,占全国晋商驼队的十分之一,也就进入了第二个辉煌期。许家在旧村原址上续建了部分土木结构的房屋。并购买了地名为红子山、丈皮崖、瓦占、阳道峪、北塔子、南山头等200余亩土地。就是这200余亩土地,在骆驼帮退出历史舞台后,养育着许氏家族一大家的儿女。盖戏台、建祠堂之事又重新提到议事日程。
骆驼单位量词,今天官方为“峰” ,当年称“槽”,现在人们习惯为“头”或“匹”。
驼铃系在蕞后一头骆驼的脖子上,拉骆驼的除了不时要回头看看驼的货物是否有异常,只要能听到自己驼队的铃声,就可以放心地继续前行。如果一旦听不到,就说明某一头的缰绳断开,得赶紧停下来系好再走。一个驼队有时多达10把子以上。现代,在草原走场放牧时,驼铃声被牧羊人设计为手机铃声,可以惊动草地上的田鼠、兔子、刺猬、蛇等小型动物,以免引起动物骚乱。
明清时期,拉骆驼成为一项特殊的行业。干这个行当,有本事人的不干,没本事的干不了。拉骆驼的就是一无土地种庄稼,二无本钱做买卖,三无技术伺候人的人群。这三种人只能找“拉骆驼”的营生养家糊口。干这个行当还得有强壮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这活是个苦力活,除了装卸货物以外,在大漠之中十天半月也睡不好吃不好,还可能葬身在异国他乡。
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乔致庸高喊一声:走——嘞——。这不是虚构,也不是夸张,这一喊声确实存在,这是当年驼帮出发前的真实写照。
吸(锡)壶儿——一种酒具,你装二两白酒。拧紧了揣在怀中,用体温把酒加热。饮用时打开吸上几口,再抓一把莲花豆、花生米或者煮鸡蛋,美哉!悠哉!驼帮队员就用这种方式苦中寻乐。
来远刘家垴的璀璨明珠——光明堂与排场人
一般有钱人家主人和长工是分灶吃饭的,而在许家东家和长工一起吃饭,东家吃什么长工吃什么,长工吃什么东家吃什么。在许家打过工的人都说,在许家干活没有人身的贵贱之分,社会地位是一样的。有一次许家用了几个工匠用砖铺地,完工验收时不符合主人的要求,只得返工,二次施工后,才通过验收。按理说,返工前的工资主人是不予支付的,但在结算时,排场人如数都给了师傅们。“东家,前期没有给您做好,工钱我们是不能要的。”“拿着吧!你们养家糊口也不容易,再怎说我比你们强的多”。庆川老先生的豁达大度,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排场人”的雅号是当之无愧的。
一论刘家垴风水宝地——1938年,原国民革命军第169师武士敏部驻扎刘家垴。武师长部下有一名旅长因眉毛特长,人们戏称为长眉毛旅长。长眉毛旅长除了打仗,还精通风水学。部队刚驻下的时候,旅长一看就伸出大拇指,“刘家垴是一块风水宝地。”何以见的?旅长手指南向说,古河道昌源河水从南下来,在村底部的连山石上(麻地湾过来凸出处)打个旋形成一个大水塘,然后再向西北方向缓缓流去,从风水角度解释为:见来不见走,寓意刘家垴的财富只见增不见减。虽然我们不迷信风水学,但正如长旅长所言,许家入驻刘家垴后,人丁兴旺,财源滚滚。
二论刘家垴村名由来——刘家垴原称立旺垴,早在清乾隆朝以前就有此地名存在,(见刘家垴许氏宗谱)许氏12世祖驻入后变地名为村名,以后在经近300年的发展过程中,因当地口音的误传把立旺垴喊成刘娃垴,解放以后翻译成标准普通话,称之为刘家垴延用至今。(确切时间不详)蕞近村内有无知之辈称,刘家垴原村名立旺垴是由外地迁入的异姓村民更改为刘家垴的。且问一个由许家创立,经几代人发展起来的一个著名骆驼村的村名由异姓改名,有人信吗?
四论刘家垴建筑风格——刘家垴古村建在45度的山坡上、建在悬崖峭壁上,成古堡风格,有小布达拉宫之誉。建筑群中的每块石头都是祖辈们用肩膀扛出来的,灰泥是用祖辈的汗水、泪水和成的。除此之外,所消耗银两无法估算,用老人们的话说是用银子垛起来的。如果非要说没有古戏台就算不上是一个古村落,假如请个精算师,用建刘家垴的银子在平地上能建多少个古庙、古戏台?
八论刘家垴人才辈出——受家族遗风的 熏陶,许家人才济济,名人辈出:有在央视供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许世杰先生,一级警督许宝珍先生,摄影师许福生先生,有为家乡做出贡献暂不知姓名的成功人士,原祁县人大主任许大华先生(已故)。今天在公安系统、军工系统、教育界、科技界、文化艺术界、卫生界、工商界等各类人才在党的领导下,已经或正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已的贡献。许家的新生代象雨后春芛般的成长起来。
九论古村现状——刘家垴是著名的骆驼村。村中除了电线杆、太阳能设施、蓄水池等外,其它还保留着清民(清朝民国)风貌。古村像一位久经苍桑的老人,正等侍交通运输部门颁发“万里茶路运输奖”。古村中昔日繁忙并显的交通拥挤的驼道、栈道已不能供四个轮子的汽车运行、古村再也不能适合现代人居住,但保护这块清民活化石比让人居住意义重大的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晋中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