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峪下武村、麻田泽城村40年的巨变
原标题:桐峪下武村、麻田泽城村40年的巨变
改革开放40年,桐峪镇下武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2017年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本保障示范村” 。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下武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武村地处山区,水资源匮乏,以前只是单一的种植玉米,遇上天公不作美,温饱都难以保障。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的引领下,下武村大力实施结构调整,逐步打造了百亩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千亩连翘种植基地、千亩小杂粮种植基地、千亩矮化核桃种植示范园,核桃树总量达4.5万株。
种植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激发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同时,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的耕作,大大节约了人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其他领域。现在,村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已有6个,并且还建起了农产品、中药材加工厂。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中国农村传统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机械化耕作的不断加强,下武村的生产方式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而今,秋收时节,耕牛马匹在田野上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忙碌的身影,机器轰鸣给秋收增添了热烈的气氛,渲染着农民的丰收喜悦。
40年来,下武村农民积极接受新生事物,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也令人惊奇得快。村里顺应时势建起了电子商务平台,农资及农产品开始在平台上销售。如今,村里90%的家庭通了互联网,有一部分人还开起了网店、微店,当起了老板,利用网络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宣传自己的农产品、推销自己的劳动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下武村村民将普遍使用上网络,达到如今电视的普及程度。
以前,下武村土墙草房居多,可以说是天上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外面晒太阳,屋里似蒸茏。如今,砖瓦房、四合院比比皆是,房子一栋比一栋修的漂亮,打地圈梁、混凝土结构,牢固结实。室内的装饰和城里的住户一样,洗衣机、冰箱、彩电、电脑、无线网络等一应俱全。惹得城里人羡慕不已:房子像别墅,空气污染少,乡村比城里好住多了。
近年来,下武村街巷全部进行了硬化,主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安装了路灯,彩绘了墙体,党建一条街更是给下武村带来了文化气息。1968年因洪灾摧毁的河槽,已打造成村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给孤寡老人带来了温暖,红白理事会、浴室、卫生室、活动室、休闲广场的建成无不体现着下武村人居环境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资匮乏。下武村农户家里能吃上猪肉就算是富有。人人向往顿顿吃白米饭、白面馍。而如今,吃肉不算什么,村民们朝着吃出健康的高标准看齐,反而要吃素菜、吃粗粮。老百姓关注健康养生的时间开始多了起来,日常生活方式也逐步走向“现代化”。早晨、傍晚,农闲时,村民们自发组织表演,小花戏、锣鼓、武术、广场舞、民歌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既强身健体又丰富了文化生活。
过去,下武村老百姓都是烧柴做饭、取暖,现在提倡使用新型能源,各家的屋顶建起了光伏电站,用不完的电还可并网出售。厕所也不再是过去的旱厕,而是集中进行了无害化改造,好多人家的卫生间同城市居民家一样规范,还安装了浴霸、电热水器。房前屋后还建起了小花园,绿草茵茵,瓜甜果香,一派优美动人的田园风景。
改革开放前,生产活动由生产队安排,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生产的粮食也由生产队统一支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制约。改革开放后,土地下放到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生产活动,充分行使自己的生产管理权和农产品支配权,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生产劲头持续高涨,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也体现在村民们对户籍观念的变化和生育观念的变化上。前些年,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叫“跳龙门”,农民非常向往,但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倾斜,出现了城镇户口居民想迁移回农村的现象,与以前人们渴望“农转非”简直就是掉了个位置。
未实行计划生育前,村里一对夫妻生好几个子女很正常,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后来国家提倡计划生育,但是,传统的养儿送终的观念根深蒂固,超生、偷生的现象仍然不少。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村民们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许多家庭自愿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生育孩子,朝健康、幸福、小康的生活目标不断迈进。
40年岁月峥嵘,40年山乡巨变。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边”“远”“穷”行政村,距镇政府15公里,下辖西泽山、南山两个自然村,是全镇四个中心村之一。地域面积29000亩。现有499户、1378口人,其中泽城主村397户,1110口人。
改革开放40年来,泽城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衣食住行条件全方位提升,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如今的泽城村,村前的清漳河沿岸风景如画,通村柏油马路崭新平整,村民庭院舒适宜居,临街商铺繁荣蓬勃,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
特色产业蓬勃兴起,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在省市县镇自上而下精准发力、精准接力的脱贫行动中,泽城村在省政府办公厅定点驻村帮扶下,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结合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实际,投资2727.15万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等各类精准扶贫帮扶项目16个,全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落后的面貌彻底改变。
泽城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中药材种植、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村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截至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23元。其中,核桃收入占22%,中药材收入占12%,杂粮收入占10%,光伏发电收入占6%,金融扶贫收入占5%。
发展核桃产业。泽城村有着良好的核桃种植基础,村民大多得到了核桃带来的“红利”。但由于过去核桃品种杂,果品质量差,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泽城村建立起培育综合性优良品种的50亩主栽品种展示园、100亩高标准综合管理示范园;实施了600亩早实核桃低产品种改造和老绵核桃树更新复壮改造,补栽80亩;对全村的核桃树实施了防病虫害和修剪等综合管理工程。
发展连翘种植业。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进行人工种植连翘,投资300万元栽植连翘和侧柏混交林2000亩,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发展林下种植业。联系振东健康药业集团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积极引导村民利用林下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投资7.58万元种植了800亩射干和瞿麦。建立了渗水地膜谷子种植基地,投资7万元种植有机谷子60亩,种植高粱80亩。
发展光伏发电产业。依托农户屋顶和村内荒坡建设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55户贫困户安装屋顶光伏电站,每户年可收入4000余元。投资87万元建起了村级1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年收入10万元左右,除实现集体经济破零外,还可为全村20户深度贫困户每年各分红3000元。
成立种养加合作社。村里成立了养殖、干果加工、药材种植等合作社,引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其中“蛋多多”养殖合作社一年来收入已超百万元,纯利润达30万元。
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生活生产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泽城村开展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共计投资1984.57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环境。
投资1070万元高标准完成泽城大桥恢复重建和护村坝工程,解决了村民雨季出行难题。投资300余万元新建外环路635米,对1075米村主街道进行铺设硬化。投资246万元,实施362个农户“煤改电”工程,解决了冬季煤炭明火取暖安全隐患。
投资368万余元修建公厕、维修中心广场,美化墙体、绘制主题壁画,进行饮水、下水、污水管网改造,安装污水处理机器及污水处理后再利用喷泉设施,在村外环路及村街道安装路灯85盏,对通村公路两侧及村街道、休闲广场进行绿化,在小游园及街道两侧种植了观赏树种,建设休闲小广场3处,在主街道两旁修筑了挡墙并完成步行砖铺设等。
民生事业全面提升,村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泽城九年一贯制学校是麻田镇一所中心学校,前身为“太行抗战建国学院”,建于1940年初,后改为“华北抗战建国学院”。现在的泽城学校软硬件环境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占地6360平方米,建筑面积3522平方米,现有初中部4个教学班,111名学生;小学部7个教学班,182名学生;幼儿园2个班,58名幼儿。有专任教师44名,其中本科学历27人,高级模范教师3人,县级骨干教师7人。
泽城卫生院经历40年发展,现已成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中医科、防保科、放射科、公共卫生服务科等科室的综合性乡镇一级卫生院,承担着周边12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的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治及急、危、重症的抢救和转诊任务,肩负着疫情报告、村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以及村级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的管理、指导和培训等工作。
改革路时光荏苒,新时代征程新启。泽城村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全国一道扬帆起航,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山乡振兴新路、脱贫攻坚富路。
来源丨晋中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晋中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