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太谷区“两岁”了
央广网晋中4月27日消息 两年前的4月26日,山西晋中太谷撤县设区,这意味着太谷进入城市化建设新时代,即将开启新的发展篇章。那么,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在这两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0年,太谷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4.7亿元,2021年完成121.7亿元,同比增长5.7%,一产增加值全市头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830元增长到37791元,增幅全市头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265元增长到24046元,绝对量继续领跑山西省。这一组组数据讲述了太古区综合实力的变化。
两年来,太谷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第十二届中博会、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七届农博会、第四届乡村振兴论坛在太谷举办,太谷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全国、全省面前,全方位开启了太谷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两年来,太谷抢抓发展机遇,扬优成势。成功申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面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四块国字招牌,获得全国农作物统防统治百强县、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全省家庭农场示范县三项荣誉称号。
两年来,太谷区筑巢引凤、蓄势赋能,项目建设注入“源动力”。围绕西部、中部、东部“三大战场”,滚动推进开发区“三个一批”活动,以“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为抓手,全力实施了总投资559亿元、年度投资125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重点推进了总投资377亿元、年度投资70亿元的41项亮点工程,全面启动了“十百千”亿行动。
两年来,太谷区高举龙头、擦亮招牌,农高区发展驶入“快车道”。锚定“四高地一先行区”目标要求,实施了总投资127亿元、年度投资28亿元的21个重点项目,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有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北方林果苗木繁育基地、智慧冷链物流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实施,农副食品加工园、穗华物流园等一批项目建成运行,广誉远国药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业集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获批全省首批高效合作智库示范基地,神农科技集团正式入驻山西农谷总部基地,“农谷、农大、神农”加速融合,谷城院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
两年来,太谷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工业产业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经开区工业经济主引擎作用,金铭海盛新型五金制品生产基地、华耐新装备智造产业基地、三晋碳基新材料产业基地、聚龙工业机械生产基地“四大项目”全面铺开。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龙成玛钢绿色智能铸造一期基本完工,华电新海电力金具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改项目投产。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2个,39家企业被列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家。全区工业加速向科技化、智能化、品牌化、创新化方向迈进。
两年来,太谷区取长补短、建管并重,城乡面貌焕发“新容颜”。南山旅游公路、108国道南延工程、凤景街、科谷大道108国道以北段、太焦东站连接线等主干路网全线通车,“一环七横五纵”主干路网架构基本成型。城区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7.4%,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积极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5%、绿化覆盖率44.2%,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两年来,太谷区夯基固本、提质增效,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39个产业扶贫项目,脱贫户人均收入达到10747元。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成高标准农田9460亩。蔬菜总产量超40万吨,畜产品综合产量15万吨,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入实施民生水利项目,南山水库、集中供水、乌马河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顺利完工。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市头部、全省前列。
两年来,太谷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展现“新风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旅游方兴未艾,“农旅十八景”串珠成链,农家乐、采摘游备受青睐,徒步游、骑行游成为亮点,桃花节、红枣节、西瓜节、葡萄节等特色活动精彩纷呈,“农”“文”“旅”加速融合,“大美农谷·养生太谷”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近两年来,太谷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大幅提升,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休闲、宜居、养生的美丽城市。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
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在这两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由晋中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