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带头人:寄情核桃树剪出致富路——“坛镇核桃王”王凤山的乡村致富路
久旱不雨的盛夏,太阳炙烤着大地,通往灵石县坛镇乡的道路两旁田地里,玉米叶子无精打彩的卷曲着,特殊的农业立地条件让农民对这土地有了新的期望。为寻访当地的乡村振兴带头人,记者从县城行车近四十分钟,前往坛镇乡槐树原村寻找当地的“坛镇核桃王”王凤山,刚到地方,就看到早已在村口大槐树下坐着静静等待的王凤山老人。
王凤山,现年70岁,年轻时在外地读书,后来回村里当会计、队长、大队长。1999年灵石县核桃产业化发展,王凤山积极响应号召,带领村民在槐树原村种植了800亩核桃树,2000年又加种400亩,在当时是灵石县头部家超过1200亩的核桃产业园。2002年坛镇乡成立灵石县头部家核桃协会,他被推选为会长,这一干就是17年,2019年才刚刚卸任。
王小建:“一次尝试,却走出一条创新致富路。”
“大概在我初中的时候,父亲执意要带领村民种植核桃树,家里人全都反对,家人担心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损失,更怕的是邻里乡亲失望。村民本就收入不高,这要是种植失败了,真的感觉愧对乡亲们。”王小建说,本是大家都反对的事,可没想到,父亲坚持的一次尝试,却走出一条创新致富路。
王小建是王凤山的儿子,如今早已成家立业,可想起儿时父亲的抉择,还是犹如昨日。
压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纵使再多的人反对,仍然动摇不了王凤山那颗带领村民致富的刚毅之心。从开始种植的时候,王凤山每天早出晚归,蹲守在田间地头。从规划种植,到后期养护,发展到后来的合作社,甚至让全乡的核桃产业享誉灵石这片土地,王凤山功不可没。
“小时候生活苦,我有机会出去读书,回到村里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只靠种地肯定不可能发家致富,但我们世代为农,只有土地是蕞坚强的后盾,致富还得在土地上做文章。”王凤山说。
1999年县委做出发展核桃经济林的决策时,他意识到致富的机会来了。几经查阅资料发现,核桃的适应性较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而槐树原村靠山环沟、气候适宜,就核桃种植来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才不管别人怎么动摇,他都下定决心,一定要带乡亲们走这条路。
村民张来喜说:“开始种植时,大家都不懂,也不怎么支持,是老王挨家挨户,讲明发展前景,积极发动群众,才得到全体村民的认可。”
就在那一年,槐树原村春、秋两季就栽植了核桃树800余亩,又经过两到三年的精心管护,核桃林成活、留存率达到95%以上,初步尝试成功了。
“角色的转换,让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王凤山说。
2001年,乡党委、政府响应县委号召,在全县成立了首家乡级核桃协会,王凤山以其娴熟的技术、对核桃事业的热爱被选为会长。
队长变会长,角色的转变让王凤山有了新的思考,“前两年的种植,一方面是气候条件好,没有自然灾害发生;另一方面是小树好护养,我们这才成功了。农民的工作确实比较难做,没有挂果别人还是不会相信你。接下来该如何干?怎么去干好?角色的转换,让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王凤山回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首先对全乡各村的核桃栽植进行了全面摸底,落实了栽植任务,同时把核桃栽植大户及热爱核桃产业的农户吸收为协会会员。为了让村民全面掌握核桃树的管理栽培技术,他协调邀请先进地区技术骨干、专家在田间地头给种植户授课、给予技术支持,开展了大规模的修剪管护技术培训。培训初期村委班子成员带头,发剪子、发衣服,但参加培训的村民还是屈指可数。几次培训下来,经过科学管护的核桃树效益大增,接受培训的农户从中受益,眼见为实,村民们这才开始积极参加培训。
会员有技术,协会便顺理成章成立了20人的技术服务队,对全乡基础较好的8个村的15000亩核桃树林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服务,成功打造了一个县级核桃示范园。
一边组织学习,一边带领大家实践。王凤山从地上、地下两方面下功夫,总结出一套“强拉枝、勤摘心、细扭枝、精施肥”的核桃修剪管护技术,以保丰产年后的再丰产。在他们的建议下,坛镇乡政府多次修订核桃管护办法,逐步形成“政府全面指导安排,村委负责地下管理,协会进行技术指导,农户包揽锄草整带”的核桃管护新格局,使坛镇乡核桃产业步入规范发展轨道。目前,全乡已有挂果核桃树20000余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王凤山默默地付出。
“规模起来了,合作社应运而生。”王凤山说。
成年累月与核桃接触,渐渐地,在王凤山的生活里,核桃,成了他亲密的伴侣,做核桃产业,成了他强烈的爱好、事业的追求。
2008年,他自己开辟了一个10亩的核桃小园,栽植核桃树800余株,这个小园就是他研究核桃技术的实验地,他尝试性的在实验地上加种了小核桃树,使原来4×8的株行距变成了4×4的密植园,就这样一个尝试,核桃亩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王凤山说:“开辟实验地的目的要通过技术处理与合理管护,使这些小树在五年内达到丰产,打造一个样板丰产园,为将来成规模种植铺路。时代在进步,产业化还是需要规模大,规模起来了,合作社应运而生。”
核桃树规模化,如何才能做大做强,又成了老王的新思考。2012年初春,凤山农林专业合作社应用而生。合作社成立时,接纳了槐树原村30户核桃大户和部分技术骨干。建社以后,经过一年的互相合作,本社30户所经营的1400余亩核桃林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亩产干果达到200公斤以上。县核桃管理中心及乡政府同时给予政策支持,以合作社为单位,统一时间采收,统一销售。这样以合作社的形式,农户的收入比2011年增加将近两倍,合作社户均收入两万元以上,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总收入达到60万元。
“我的核桃树都有七、八年树龄,以前都不挂果,一棵树上只有七八颗核桃,加入合作社后,凤山组织社里边技术骨干轮番帮所有社员修剪,通过高接换优,现在我家的每棵树都能结700颗到800颗核桃。”村民王秀廷激动地说。
效益好了,合作社在县核桃管理中心和乡政府的扶持下,进行了扩社活动,将周边圪垛村、孙家沟村同意入社的农户全部接纳,合作社发展到306户,核桃经济林达3000多亩。这些核桃林中,10年以上能拿出产量的大树有1550亩,新植的幼树也达到1500亩,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王凤山利用实验地总结的经验,将核桃林中株行间距大的树与树之间空着的300余亩地全部补植上核桃树,核桃林的产量变的更大了。
“核桃林是父亲全部的坚守,我因有这样的父亲骄傲。”王小建说。
2013年前半年王凤山的爱人因意外去世,失去爱人的他又因身体不适做了疝气修补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旧心系核桃园。“虽然带着病,但作为乡亲们的希望,父亲依旧坚持去地里工作,核桃林是父亲全部的坚守,我为父亲骄傲。”王小建说。
那年春天的寒冻天气特别严重,刚刚开花的核桃树危机重重,为了防止核桃花被冻伤、落掉,为了能让核桃种植户有好的收成,他连夜组织社员商讨对策,联系乡里争取肥料并负责给村内百姓发放烟雾弹,采取保温措施,蕞终在他的努力下,将受灾面降到了蕞小,王凤山的名字更深深地烙印在果农心中。
在其他人眼中他是一位普普通通慈眉善目的老人,在果农的心中,王凤山是指引大家前进的明灯,像王凤山这样为民服务的平凡人,在乡村还有很多,他们将老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生命中蕞重要事业去付出、去努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求回报、勇当先锋。
版权声明:本文由晋中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