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太谷饼
在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有 一个“太谷县”。这里就是“太谷饼”的出产地。太谷县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 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为其代表。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 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太谷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 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这是山西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夸山西土 产”时唱的歌,也正是这首歌让太谷饼名誉天下,成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太谷饼,是一种面制炉烤的实心饼,直径为12cm、厚1.5cm,薄厚均匀,表皮呈茶黄色,粘有脱皮的芝麻。字蕞早叫甘饼,当地俗称“干饼”、“烧饼”,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在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一家由襄垣人开的“饼面铺”,由老字号“文 堂”继承了这一技艺,闻名于省内外,后改名为太谷饼。
太谷饼有两大特点:头部是质优价廉。酥而不硬,软而不皮;香甜兼有,百食不厌。第二是具有糕点特色。太谷饼不仅鲜食时香、酥、软、可口,而且即使储存一月以后再食,味道亦不变。此外,咀嚼时利口、不粘牙,可以说是老幼皆宜。
生产历史悠久的太谷饼,清朝末年已行销京、津、 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它的生产和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关于太谷饼有个传说,明末清初,太谷县由于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成了全国的 商业中心,有几家票号还掌握了全国金融的命脉,给本地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有的商业资本家富裕起来以后,生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其中在太谷城东南 沟子村有个富户太太,经常半夜里想吃饼子,就派佣人四处选购。可对佣人们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她不是嫌油腻难吃,便是嫌干硬难嚼,咬上一口便扔掉了。到哪里去买太太喜欢吃的饼子呢?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赚钱做成这笔生意,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甘饼,其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白糖、胡油、芝麻、蛋清。即用蛋清将60%上等白糖和40%上等白面调成糊状,用勺子盛在扣炉内,糊状自然融流成圆形。成熟后,上撒芝麻,下抹胡油,再用慢火烤熟。这种饼子又甜又酥,不腻不硬,颇受那位富人太太的喜爱。这就是后来享有盛誉的太谷饼。后来太谷饼被深居宫廷的慈禧太后发现,将其定为宫廷贡品,更让太谷饼身价陡增。
另一说在清朝咸丰年间,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姓张的以开饼面铺为生。他看到太谷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富豪大户们贪图享受,就苦思冥想,反复试验,制成 了一种“甘饼”,受到有钱人的欢迎。这种“甘饼”,用料讲究,烤制技术特殊,吃起来香酥甜软,很快即远近闻名。太谷城内蕞早生产出售太谷饼的店铺是南街的 “文成堂”,后来又有东关的“义源生”和南街的“同义恒”也生产销售。这些店铺都是后院生产,前店出售,设备简陋,厂房狭窄,产量很低。当时,太谷饼价格 昂贵,只是巨商大贾才能享用得到。其实太谷的饼类食品不仅是太谷饼,据称太谷仅饼类食品就多达30多种,透过这些丰富的饮食产品,我们仍可想像到当年晋商 生活的豪华精致。
太谷县是中国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的出生地,在孔氏家族里,人人都爱吃太谷饼,孔祥熙的三姨太更是对它情有独钟。即使是吃着满桌的山珍海味,餐桌上没有太谷 饼也会索然无味。三姨太吃太谷饼吃上了瘾,天长日久也长了本事。有一个小插曲可以佐证。孔府厨房有个年轻厨师,对小作坊制作出的太谷饼很好奇也很不服气, 于是便仿照太谷饼的样子制作了一次。他把试制品当作太谷饼送给三姨太吃,三姨太一口就尝出饼味不对,发了火。正好此时,太谷饼铺掌柜来给三姨太送饼,饼铺 掌柜一眼就看出盘子里的太谷饼上撒的白芝麻不均匀、色泽深暗,不是他们制作的,说这是冒牌货。孔府厨房那位年轻厨师,不得不佩服三姨太的口味,更佩服太谷 饼铺的技艺。
1934年,蒋介石来到太谷探亲,看望他的大姐夫孔祥熙。相传,孔祥熙为了迎接他的连襟买了一座宅院,按照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了一番修葺,不仅古色古香,还有地方特色。
山西,在蒋介石的印象中是个穷乡僻壤,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然而,当孔祥熙请他品尝家乡特产太谷饼时,那甜而不腻、酥软爽口的口感使蒋介石大为惊 讶。他摸着光头,连声说,想不到在山西能有这么好吃的东西。蒋介石很喜欢太谷饼,不仅因为好吃,还因为太谷饼适宜他没牙的缺憾,咬起来不那么费劲。于是他 便想将太谷饼面点铺迁到金陵。孔祥熙看出了连襟的意思,没等他开口,便采取了先声夺人之法,讲起古来。说慈禧庚子年逃难到长安,途经太谷,吃了太谷饼也说 好,回京途中,在太谷打尖小憩,还没忘记太谷饼,顿顿膳食都要吃,临走时,还下旨要太谷饼面点铺随驾进京,可没想到小小的太谷饼面点铺不想离开故士,居然 抗旨不愿随驾进京。太谷巨贾曹家闻听此事,在慈禧面前给太谷饼面点铺讲了个情,慈禧这才给了曹家面子。孔祥熙讲这个古的含义,是告诉蒋介石,你虽有和慈禧 一样的权力,但你免开尊口,别打太谷饼的主意。别说太谷饼不愿意跟你走,你姐夫我孔祥熙,也不愿意把我故乡这块金字招牌挂到金陵城里去。蒋介石早已心领神 会他这位大姐夫讲古的用意,两个人都会心地笑了。
后来,孔家定居台湾,临行前,凭着和太谷饼面点铺掌柜的情谊,孔家派了一名年轻厨师,在饼铺学了一手制作太谷饼的手艺。到了台湾后,制作的太谷饼专供孔家 享用,也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太谷饼走出孔家门,它独特的风味在台湾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凡和孔家有点关系的人都登门讨要,孔家大 方,没多有少都叫他们满意而归。当时,在台湾能吃到太谷饼,或能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所以在历史上,太谷饼的行销地域已经大大超过了烤炉面饼和糕点的范围。大部分产品经过装箱邮寄、商客携带、车马运输等手段销于全国各地。特别是近几年来, 加工厂为满足人民需要,在保持传统工艺配料基础上,又有新的改进,实行了机械化生产,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凡路过或前往太谷的旅客,都可买到太谷饼带向四面 八方。【原材料】:面粉350克、鸡蛋3个(2个应该是刚好)、熟白芝麻、麦芽糖1汤匙、绵白糖80克、食用油50ML。
4.开小火,一边用铲子搅拌,一边小火熬煮。
5.熬煮的过程会发现绵白糖渐渐地融化。
6.继续一边用铲子搅拌,一边小火熬煮至白糖全部融化。
7.一直用小火熬煮至锅里出现无数的泡沫,糖浆就熬好了。
8.熬好的糖浆倒入一个小碗中备用。
1.面粉倒入和面盆中,用筷子在面粉中央挖一个小洞。
2.熬好的糖浆趁热徐徐的倒一部分在小洞里。
3.用筷子把小洞边缘的面粉向糖浆里拨拉。
4.使糖浆与面粉充分的混合,形成热的糖浆油性小疙瘩。
5.拌好的油性小疙瘩放在一边,继续徐徐的倒一部分糖浆在干面粉上。
6.用筷子拨拉干面粉与糖浆混合。
7.形成带有干面粉的油性糖浆面疙瘩。
8.鸡蛋的蛋黄与蛋清分离,分别放在两个小碗内。
10.用筷子拨拉干面粉与蛋清完全融合。
11.形成湿性的无数小油性面疙瘩。
12.用手用力反复揉合油性面疙瘩。
13.使所有的油性面疙瘩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光滑的油面团。
15.直到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油面团。
16.揉好的面团上面盖一层湿布,放在一边饧制约30分钟。
4.用手把圆柱形面团揉搓成长条状。
5.用刀在长条状的面团的表面切割,把面团分割成大小均等的剂子。
7.取其中一个剂子,大拇指与其他四指配合捏在剂子的腰身处,轻轻的揉捏并旋转剂子。
8.使剂子成为一个表面圆形的柱体。
9.用手掌压在剂子表面向下压,使剂子成为一个扁的圆形饼坯,这样饼坯就做好了。
11.手掌压在杯子底部表面上,用力向下压。
12.把饼坯边缘不规则的边切下,使饼坯变成边缘圆润的圆形饼坯。
13.按以上方法制作好的所有饼坯。
14.分离出的蛋黄液用筷子打散拌匀。
15.用调料刷蘸一点蛋黄液,均匀的在每一个饼坯的表面轻轻的刷一层。
16.准备少量的食用油和麦芽糖混合在一起,成油性麦芽糖。
17.用调料刷蘸一点油性麦芽糖,均匀的在每一个饼坯的表面轻轻的刷一层。
18.准备炒熟的白芝麻,用食指蘸一些白芝麻,轻轻地在每一个饼坯的表面点几次,使芝麻均匀分散在饼坯表
2.把沾好芝麻的饼坯放在烤盘里,饼坯与饼坯之间留一点间隙。
3.烤箱200度提前预热5分钟,把烤盘放在烤箱,200度上下火烤制约10分钟左右。
4.烤到饼坯熟,表面呈金黄中带有一点棕黄色,把烤盘取出。
版权声明:本文由晋中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