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易地搬迁助力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长久以来,由于山西省晋中市地理位置偏僻,地质灾害频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加之市场信息闭塞,缺乏主导产业,使得留守村民仅能靠传统的种玉米、养鸡来维持生计……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深度贫困成为决战脱贫攻坚蕞难啃的“硬骨头”。2017年,依据山西省定深度贫困村标准,晋中市在全市范围内展开调查摸底,在综合考虑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以及统筹评估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两不愁三保障”等因素后,蕞终确定158个整村移民搬迁自然村为该市的深度贫困村。其中涉及榆社、左权、和顺、太谷4个县(区)、26个乡镇。晋中市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下大力气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解题深度贫困,培育致富后续产业,开展土地复垦,使深度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力攻坚,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难题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精准脱贫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是着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重要工程。为全面完成好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晋中市按照搬迁人口“80%进城、其余进镇”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县城安置、中心村安置和小区安置为主的“三为主”安置模式,明确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了较好结合补充,主要集中在县城、中心集镇和工业园区,全市搬迁进城比例达到80%以上,在集中建设的24个安置点中,有20个选址在县城或中心集镇,实现了搬迁群众同等享受迁入地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管理服务。搬迁群众不仅要住得好,还要住得美。晋中市对安置点建筑风貌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建立市、县两级易地扶贫搬迁村镇集中安置点建筑风貌设计专家与驻村工作队长(队员)联合定点联系制度,对安置点项目的建筑色彩、建筑造型、建筑小品、小区绿化等建筑设计施工风貌进行了优化,突出晋乡晋土建筑风韵。同时,晋中市还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进行严格监管,将严守安置房质量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的“生命线”,严格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主体责任,严格建设工程“四制”管理,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建立七方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确保搬迁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晋中市了解到,目前,该市已完成搬迁任务26566人,实现了分房到户、钥匙到手、搬迁入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909人,同步搬迁3657人。24个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部实现竣工验收,158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基本完成搬迁。产业扶持,既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既要“挪穷窝”,也要“换穷业”“拔穷根”。2017年以来,晋中市因地制宜,根据贫困村的地理位置、生产条件、资源禀赋和搬迁户意愿,精准落实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政策,从政策、项目、资金、培训等方面加大对深度贫困村的倾斜力度,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全市深度贫困村实现了产业项目全覆盖,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442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首先,晋中市创建后续产业园区。在和顺,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食用菌园区项目”,建成了占地572亩,多达1600个112平方米的标准化食用菌大棚,实现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园区菌棚按照资产归村集体,搬迁户有使用权的原则,按户分配、村户结合,全部分配到村到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棚”全覆盖。同时,聘请山东省寿光市圣农温室工程有限公司对园区菇棚统一管理运营,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约定保底产销量,通过股份分红和劳务务工实现稳定增收。2018年人均增收552元、2019年增收735元、2020年预计增收可达1100元。另外,该园区全年可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700个,年人均工资收入可达1.8万元。其次,晋中市大力挖掘资源优势。在左权县,积极拓宽深度贫困村贫困户增收渠道,以深度贫困村为实施主体,发展特色有机中药材产业、特色有机种养殖产业。同时,当地还充分结合左权县山多、坡多的地理状况,推进光伏产业发展,依托嘉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46.4MW村级(联村)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实现了全县32个深度贫困村、1519名贫困人口后续增收项目全覆盖。2018年人均增收454元、2019年增收900元、2020年预计增收可达1300元。尤其是光伏产业的大力发展,为贫困户提供了20年不变的稳定收益,确保深度贫困村和贫困户搬迁后可以安心生产生活。另外,晋中市还坚持龙头引领带动。在榆社县,当地以债权投资的模式,将后续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天生农牧、宏森服饰、山西牧乐嘉等8家企业及扶贫车间,全县68个移民搬迁深度贫困村均建立发展了致富产业和增收项目,使得4947名贫困人口从中获利,可在扶贫车间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2018年人均增收311元、2019年增收622元、2020年预计增收可达1372元。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以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还可以把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岗位留给农民,把产业增值收益分给农民,从而保障搬迁户实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除此之外,晋中市通过多种模式推进后续产业。在太谷区,以村委会作为后续产业实施主体,为深度贫困村建造蔬菜大棚,购买育肥架子牛、育肥羔羊,并提供购买拖拉机等小型农机具和购置商铺等资金,实行托管、代养、租赁等经营模式,通过“农业园区+村委会+贫困户”“龙头企业+村委会+贫困户”“村委会+贫困户”“资产性收益扶贫+村委户+贫困户”等形式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实现了17个深度贫困村后续产业全覆盖,945名贫困人口2018年人均增收500元、2019年增收1000元、2020年预计增收可达1500元。在阳邑乡庞庄村,当地将20亩塑料拱棚分别以每棚1000元的价格,优先租赁给贫困户种植西红柿,据了解,今年棚均收入已过3万元。整合资源,稳步推进整村拆旧复垦旧房拆除和土地复垦工作是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环节,事关扶贫工作大局,意义重大。晋中市切实履行拆除复垦督导职责,将整村拆旧复垦工作抓在手上,积极组织推进。截至9月,涉及深度贫困村拆除复垦任务的太谷、榆社、左权、和顺4县(区)已全部实现“应拆尽拆”,复垦复绿目标任务也已全部完成,拆迁、复垦率双双实现100%。拆迁、复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建立现代农业创立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晋中市通过结余指标有偿出让,将所得收益用于农村、农业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也为其他脱贫项目的实施拓宽了资金渠道。
【期号:3754】【版面:08】【作者:赵志斌 苗锋 荆文娜 郭建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京ICP备09051002号-1京公网安备 735号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举报投诉email: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由晋中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