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县义兴镇科举村扎实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
和顺县义兴镇科举村作为全县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试点村之一,确立了“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益、助力乡村振兴”新思路,积极探索土地经营和产业规模新方向,唱好“三农”工作重头戏,走出了一条非承包耕地改革的新路子,蕞大限度的释放了农村资源活力,真正让黄土变成了黄金。
五月的和顺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春光无限好。走进科举村,道路两旁整齐的排列着一幢幢大棚,远远望去,高标准整理的层层梯田如一幅艺术画卷,描摹出丰收的底色。农之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人们正在用膜侧精量联合播种机在田地里进行播种,铺膜、播种、撒肥、压土一次性完成,黄色的土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整齐的白色画卷。
“这两天正处于下种阶段,我们用了二十多个人,现在已经干了两天,大概种了一百多亩,剩余的应该是二十多天能够种完。” 农之事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郭伟是科举村的村民,他告诉我们,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有效利用高标准整理后的土地,开展机械化种植带领村民迈向致富路。今年,“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春风吹来,让合作社社员的信心更足,大家一致同意扩大了承包土地的面积并且增加了机械设备投入。
“我们农之事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科举村流转了一千五百亩土地,每亩租金一百四十元,主要用于种植青饲玉米。 农之事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去年拥有2台膜侧精量联合播种机的基础上,又新购入2台,彻底改变以往“跪在地上抠苗”的播种方式,还积极吸纳当地贫困户前来打工,真正实现了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郭伟介绍说。
村民杜占银常年以种地为生,其中4亩承包地在吴马梁,由于离家远、种植难度大,加上精力有限,地就荒废了。今年农之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的515.45亩耕地中,杜占银的4亩地也被流转其中,这样一来,杜占银不仅每年可以得到560元承包费,还能到合作社打工挣工资,收入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
“这两天(播种),我们在(地里)动弹 ,一天能挣一百二,到了秋天收秋,我们还能来做。 ”杜占银瓣着指头算着。
过去的科举村是一个靠传统农业为生、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如何实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村支两委坚持在土地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土地经营和产业规模,大力度实施土地高标准整理,今年通过“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共摸底清查全村耕地2845亩,其中农户承包耕地1895亩,村集体非承包耕地1046.55亩,林地约1300亩,宅基地约180宗,吸引两个合作社入村承包,进一步激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彻底扭转村集体无钱办事的困境,同时极大地的解决农户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积极性低的问题,让农户从土地上获得收益。
“通过“五地一产”的改革,我们村把非承包耕地租给了农之事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青饲玉米,每亩以一百四十元租给他,共计租了九百八十四亩,连租金为十三万七千八百多元。我们又把平地租给晟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文冠果育苗,年租金为两万四千八百多元,两项共计是十六万两千六百多元。通过改革,盘活了我们村的闲置资产,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村委会主任张建英 告诉记者。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使科举村村集体的非承包耕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钞票,集体经济的实力强了起来,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乡村振兴的步伐快了起来。改革永无止境,科举村把“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作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在今后的改革进程中,将继续发挥试点村样板作用,进一步激活“三农”资源,不断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搭乘“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快车,打造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时代新村。
重逢,别来无恙!快来围观这对有情人!
晋中市开展晋戏进景区惠民演出活动
晋中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79次主任会议
尹乃明出席共青团晋中市委四届五次会议
晋中纪委监委组织人防系统观看警示教育片
晋中市出台2020年中小学校招生工作方案
晋中市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电话会议召开
张云泽在晋中市调研社科普及周活动
市政协主席王建林在介休市开展专题调研
晋中市受处分市管干部集中教育回访活动
左权检察院 全力推进未检工作提质增效
晋中市全面推进“零事故”单位创建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由晋中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